近年来,安徽新华学院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遵循“需求导向、产教融合、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实施“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工、管为主,经、教、文、医(药)、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一二四五”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一条主线”引领 坚持“育人为本”
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条主线”,自建校以来牢固树立“不管公办、民办,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来办;不管体制内、体制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都不例外”的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学院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党建工作机制。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利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中国故事》和教研活动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推进红色基因进课堂;积极推动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思政队伍与专业教师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互动“三个有机”相结合;以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传统文化与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融入专业学习实践“三个融入”,实现70余门专业课程全覆盖,确保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打造“安徽红色人文”、《国学》等系列课程,建设了《编译原理》《政治经济学》等一批线上线下“金课”,形成了《安徽新华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此外,学院与六安市舒城县开发区青墩村、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高新区玉兰社区签订共建校外大思政育人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聘请全国优秀党员、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为学校特聘教授,开展“丙辉工作室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系列活动,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
筑强“两支队伍” 打牢人才基础
学院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筑强“两支队伍”,实施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把优秀大学生发展成党员,把学生党员培养为班级模范的“双培养”机制。
学院重视抓好教师党员队伍建设,秉承“早发现、早关心、早培养”的理念,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制度》,不断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学院党委定期研究讨论教职工发展党员工作,在每年的发展党员计划中单列中青年教师和学术科研骨干的发展计划。目前,全校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双带头人”比例达100%。学院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在机制建设、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严格管理等方面常抓不懈,推动“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入脑入心入行,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学院重视抓好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早发现、早引导、早启发、早教育”的理念。目前,全校85%的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坚持开展“榜样的力量”等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先后涌现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李刚强、参军入伍数次立功获评“张思德式好战士”的李齐宝、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刘洋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党员代表。学院还开展了“党员亮身份”活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连续15年开展“格桑花西部助学”活动,援助西部困难学生超过1000名。
开展“四大行动” 夯实组织基础
学院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实现既要“造形”、更要“铸魂”的目标,制定出台《安徽新华学院党组织作用发挥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组织建设“四大行动”,夯实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实施“强理论促提升”党建赋能行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每月至少举办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成立“党课讲师团”,开展“微党课”“学习读书班”等学习活动;推进“强机制促保障”强基固本行动,优化支部设置,将“支部建在学科上、支部建在专业中”。制定《安徽新华学院中国足球彩票:开展党支部设置不合理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对学校10个跨两个及以上教研室教师党支部进行整改,开展组织质效提升督查,排查党支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督促整改,推动党支部工作提质创优。
学院组织实施“强能力促质量”头雁培育行动,选优配强支部骨干力量,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动员学科带头人积极承担支部书记工作,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并定期开展党务干部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实施“强品牌促特色”典型推广行动,开展校级、省级党建“双创”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构建“一支部一亮点、一总支一特色”格局,将“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与院系特色、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红色剧场”等汇演、“丙辉工作室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行走的思政课”“青年微党课”等党建特色活动。
推进“五个双向融合” 构建“党建+”融合模式
学院把党建要求纳入“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双向融合、党的组织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双向融合、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和行政岗位能力提升双向融合、党建考核和岗位业绩考核同步开展双向融合、学校党建工作与校企地党建共驻共建双向融合“五个双向融合”的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党建+”融合模式。
学院积极推进“党建+大思政”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与合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在安徽革命烈士陈列馆挂牌“安徽新华学院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与合肥市蜀山烈士陵园管理处合作,挂牌“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建单位”;与安徽省中共党史研究院、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渡江战役纪念馆合作,积极开拓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基因进课堂,开展党建系列活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微视频”“红色经典诵读”等红色传承系列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实践,有效构筑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院不断推进“党建+人才”培养建设,强调关注家庭经济有特殊困难、学习吃力需特殊关注、心理有特殊障碍、身体有特殊疾病和特殊敏感期言行偏激的“五特学生”,牵头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帮扶体系,构建了“帮扶、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帮扶工作机制和心理帮扶教育体系,形成了“爱与责任、有教无类”的“五特学生”心理育人协同与长效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开展了专项行动,走进园区、行业、企业,拓展就业渠道,挖潜就业岗位,举办系列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邀请杰出校友进校与毕业生面对面分享成长经验、传授就业创业技能,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择业观,全方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果显著。学院毕业生近3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教育教学成果日益凸显。
未来,学院将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继续完善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强力推进、党员主动服务的“党建+就业”服务模式,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